省卫健委直属三甲儿童专科医院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单位

江苏省高水平医院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

江苏省儿童血液肿瘤中心

院史馆  |  ENGLISH  |  官方微信

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

[听前辈讲故事] 十 盛锦云二三事

来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发布时期:2015年03月31日

编者按  医院从1959年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55个年头。55年里,医院从最初的慕家花园发展到现在的景德路本部和园区总院两个院区的规模。风风雨雨,数代人为之付出了青春、智慧和心血。在医院55华诞和园区总院建成投用之年,离退休办公室、宣传统战处和工会一起举办“听前辈讲故事”,医院的前辈将陆陆续续地走进这个栏目,给大家讲那些年的故事。


盛锦云二三事

——听前辈讲故事(十)

口述者:盛锦云     整理:钱丽萍  安芳芳  赵丹(实习)


病人家属和网友形容她:健康、健谈、眼睛亮、头脑清晰、英语不错。这个满头银发、背着黑色双肩包、穿着小脚裤的老太太,虽然步子不快,但是走得稳当有力。只要和她有过交流的人,都会记住她干脆利落的风格和那双明亮的双眼。

她就是盛锦云。

老太太在附儿院是一个传奇。常常听说,有朋友来询问是否能挂到盛锦云的专家号,连医院的医生都只好摊手,帮不上忙。又听说,美国疾控中心曾来我院进行交流访问,外国专家询问国内特别是苏州的哮喘情况,老太太一开口就把外国友人震住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国内的哮喘诊治情况和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娓娓道来,完全不需要翻译。借本期《听前辈讲故事》栏目,让我们走近盛锦云,了解她更多的经历。

 10 盛锦云二三事.JPG

(苏州市卫生局局长张月林每年年前都会来看望盛锦云)

 

上海著名学府里的乡下姑娘

195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迎来了一位女学生,梳着两根长长的粗辫子,扎着蝴蝶结,穿着她最珍贵的泡泡纱衬衫。年轻的盛锦云当时被同学戏称为乡下妹子,谁也没想到她日后竟成了哮喘界的翘楚,获有“北陈南盛”(陈指陈育智)的美誉,是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唯一以个人名字设有挂号窗口的名医。

问起盛老太太为什么英语这么好,她说和底子好有关系。作为苏州人,她在苏州市颜家巷小学上学,当时就有双语教学,高中就读于振华女中(现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前身),一直持续学习英语。五十年代考大学,当时的录取率约1/60。“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邮政快递,录取信息都是从报纸上找来的,我妈妈从报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单里找到了我的名字。说实话,当时我也忐忑不安,生怕自己考不上。”回忆起高考的紧张气氛,气场强大的老人表现出了平凡的一面。

“我们大学按照成绩分班,到了上海我的成绩就不算好了,分到了辛班,最后一个末脚班。我当时很不服气,难道你们看不起乡下人?”盛锦云生来就有一股不服输的脾性,为此,她开足马力、日夜苦读,终于在期末的时候所有功课都拿了5分。那个年代的大学和现在的课程设置完全不一样,现在是学分制,以前是叫劳卫制,课程包括体育、舞蹈、射击等等。为了能学好踢踏舞,她一晚上练坏一双鞋;体育不行,就和同学结对子,勤练不辍,最后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甚至还学会了开摩托车和射击。“我当时羽毛球打得很好,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单打亚军,刚到医院的时候没有人打得过我。”各方面都出众的盛锦云让人心生敬佩。

 

西北下乡历险

1971年,和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盛锦云从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转往西北,按照国家政策下乡了,当时的《甘肃日报》做了详细的报道。西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影响了她一生。

“在西北乡下的时候,看见当地的老乡都吃不饱穿不暖,有的人就一件衣服,冬天穿棉袄,将两层夹布中间塞上棉花,夏天将棉花拿走。我们走到村头看见很多小孩在玩耍,进去了以后发现没有小孩子了。问了老乡才知道,原来小孩都是光屁股,见来了陌生人不好意思,跑到屋后的沙堆里将自己埋起来了。我当时很震惊,想着这么多穷苦的人才能养一个大学生,所以觉得更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盛锦云说,只要有过那样的经历,一辈子都不敢懈怠。

70时代的西北是极其贫穷的,连最基本的盐巴都是奢侈品。没有盐,就去挖土,甘肃一带有含盐较高的土质,泡在水里,等泥土沉淀,取上面的盐水来制盐。用土豆蘸着自己做的盐,就能对付一顿又一顿。为了养几只鸡,拿鸡蛋给孩子补补身体,怕寒冷的天气鸡蛋孵不出小鸡,就将鸡蛋夹在胳肢窝里……

除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各种危险让盛锦云好几次险些丧命。第一次遇险是出诊路上遭遇狼群。一次近傍晚时出诊,要去沙格兰(音,意为沙漠里的绿洲),大概有几十里路。刚出发不久,就感觉身后有两只“大狗”跟着自己。“当时我觉得好新鲜,甘肃的狗比苏州的大,眼睛还很亮。”走着走着遇到一位老奶奶,她喊着:“姑娘,你身后有‘虫’。”“我在自己身上扒来扒去也没有发现虫子,就奇怪地说没有虫子啊!后来老奶奶叫来她儿子,一路拿着铁锹护送我,才把‘虫子’赶走。这时候我才知道,那两只大狗是狼啊!那一带的风俗是不能当着狼群喊狼,否则晚上会遭报复,所以才喊虫子。”盛锦云非常感激老奶奶,老奶奶说:“我想着你是北京的医生,北京的医生都是好人啊,我不能眼看着你让狼给吃了呀!”

第二次遇险是遭遇洪水。那时祁连山冰雪融化,雪融水一下子把她住的木板房冲垮了,等她被人救起清醒过来已是六七十里开外。第三次遇险是一氧化碳中毒。“我把烟囱装反了,一氧化碳排不出去。刚开始头晕以为是食物中毒,但那时也没什么东西吃;感觉恶心的时候才明白是一氧化碳中毒了。眼睛一闭,想着自己要死了,又觉得不甘心,就使尽最后一点力气,用板凳砸了玻璃窗,然后晕厥了。最后还是被冻醒的,捡了一条命。”第四次遇险是遭遇地震。甘肃一带是地震多发地带,毫无预兆的地震使房子下面的土地裂了一条大裂缝,瞬间房子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盛锦云趁房子卡在裂缝的一刹那迅速从屋顶爬了出来,晚一点就性命堪忧了。

吃过苦,遇过险,数次差点丧命,这样的经历让盛锦云总觉得,任何时候都是有希望的,只要努力总会有好结果,总能做点成绩出来。

 

下辈子还要做儿科医生

1959年大学毕业后,作为优秀的毕业生,盛锦云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后响应国家号召调到甘肃省酒泉总塞医院,后又在兰州医学院附属二院工作。1979年,她调动工作到我院,1982年开始对小儿哮喘流行病学进行研究,参加全国协作组完成了全国0-14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研。盛锦云在研究国内外临床资料后,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始推广GINA方案。GINA方案是哮喘诊治的标准化方案,有助于规范、有效地治疗儿童哮喘。作为苏州市的名医,盛锦云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只要有久咳不愈或者哮喘频发的孩子,很多老百姓都会建议去看盛锦云的门诊。可惜她的专家号一号难求,凌晨排队等待挂号也是司空见惯。

盛锦云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作风令人钦佩,同时又追求创新和发展。在陈务民院长的指导下,她严格抓病史质量并在评比中取得了好成绩。在临床工作中,她又较早地推行“循证医学”,开展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关于她敬业、好学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

氨茶碱是早期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药物,一般每隔四小时给药一次,有一次,盛锦云发现护士在发药的时候漏掉了。她没有直接质问或责备当事人,而是立刻召集了病区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仔仔细细给所有人讲解了氨茶碱的药理、药物动力学、有效血药浓度等内容。为了让大家牢记要准时使用氨茶碱,她讲了一个菜农的故事。一位患有哮喘病的菜农,每天凌晨两三点钟起床,每次出门前都会在菜篮子里放上闹钟,卖菜的时候顾客都会很奇怪地听到铃声,后来才知道是菜农为提醒自己准时使用氨茶碱而设的闹钟。从此大家对氨茶碱的使用方法牢记在心,这个故事让当时听的人记了几十年。

十年前,我院内分泌科的陈临琪住在盛锦云后面一幢楼,她每次工作到很晚犯困时,望一眼盛老太太的书房,发现灯总是亮着的,只见她端坐在书房;如果是早起,还是会发现书房的灯亮着。陈临琪一度觉得盛老太太晚上可能通宵学习不休息,七十岁的老师如此勤奋,实在觉得自叹不如。盛锦云说:“从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习惯,每年、每月都有计划,而且一定要求自己完成,如果哪天计划的杂志没有读完,无论多晚都会完成任务。”

有一年,在我院举办全国哮喘学习班的前夕,作为主要授课人的盛锦云不慎股骨颈骨折,本该卧床休息的她考虑到慕名而来的学员,盛锦云坚决要求按原计划参加。不仅如此,会议组特地为她安排了椅子,让她可以坐着为大家讲课,盛锦云却拄着拐杖,坚持站立着连续讲了两个多小时!在座的各位看着这位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讲课的70岁老太太,被深深地感动了!

如今,盛锦云的学生中已有多人成为赫赫有名的专家,她和她的学生们为儿童的健康费心费力。当问起盛锦云当初为什么选择儿科专业,做了儿科医生,她坚定地说:“刚开始是机缘巧合,这么多年下来非常喜欢这个职业,下辈子我还要做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