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健委直属三甲儿童专科医院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单位

江苏省高水平医院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

江苏省儿童血液肿瘤中心

院史馆  |  ENGLISH  |  官方微信

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

[听前辈讲故事] 二 那时的理想

来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发布时期:2015年03月31日

编者按  医院从1959年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55个年头。55年里,医院从最初的慕家花园发展到现在的景德路本部和园区总院两个院区的规模。风风雨雨,数代人为之付出了青春、智慧和心血。在医院55华诞和园区总院建成投用之年,离退休办公室、宣传统战处和工会一起举办“听前辈讲故事”,医院的前辈将陆陆续续地走进这个栏目,给大家讲那些年的故事。

 

那时的理想

——听前辈讲故事(二)

口述者:金璐曼、干丽丽、王赛英、朱祖英、邬渝、潘奇曼

整理:钱丽萍  安芳芳

 

一、建院之初的医院

医院建院之初,面积非常小,就是一个慕家花园的规模。那时候医院并不是紧挨着景德路,中间隔着油漆间和木工房。现在医院的行政楼就是那时候的住院部,现在的职保科、离退休办公室的地方是原来的行政楼。当时的场景,应该用“螺丝壳里做道场”形容最合适。现在驾驶班的办公室是原来的新生儿病房,别看这么一间小小的房间,居然能容下25个新生儿床位,因为当初根本没有现在“精美”的小床,藤篮、纸盒都能当小床。

那个年代,简陋的条件难以想象。1966年的光景,夏天全院的纳凉设备就5台电风扇。经历三年自然灾害,解放后的第二次生育高峰来了,医院里挤满了患儿和家长,日门诊量超过了1000人次。面对着大量的急症患者,如毒痢、喘肺、乙脑等,医生和护士忙得不可开交,人人都是“快手”、“能手”。“严文华都是我们在门诊上抢救过来的!”讲起这段历史,前辈们脸上透着骄傲,他们抢救过的儿童现在是知名的儿科专家,是儿童医院的大内科主任。

后来,医院慢慢发展壮大了,在苏州市和江苏省的声望不断提高,医院也开始扩建了。现在的2号楼是一幢普通的三层小楼,经过不断地装修改造目前容纳了三个病区,但是这个楼的来历相当地传奇。当初医院全体人员一起上阵,自己设计,自己建设,只要有空的职工就跑到工地上,拌沙灰、递砖头。医务人员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医疗任务,还要忙着医院的工程建设。这点让听的人一脸诧异,我们很好奇:为什么前辈们那时候有用不完的力气,每个人都和打了鸡血似的?前辈们笑了,“你们现在是谈梦想,我们那时候是讲理想,我们那个年代为人民服务最光荣。”

 

二、那时候的医患关系

王赛英老师说,她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是一斤喜糖,为此这一斤喜糖被他放在冰箱里藏了很多年。作为血液科的资深护士,王老师说了一件足以令她一辈子铭记在心的事情。那时候,血液科收了一个血液病的女孩,在医生、护士地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女孩子从死亡线上走了一遭“活回来”了,而且恢复得非常好,若干年后结婚了。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女孩给当时救治过她的医生、护士各寄了一斤喜糖。前辈们说这样的故事很多。他们现在走在街上,还有病人会和他们打招呼,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在60~70年代,医患之间都很信任,医患关系是非常和谐的。这样的例子足以说明当时的医患关系。在炎热的夏天,头顶的吊扇无力地吹着,补液室里挤满了家长和儿童,护士汗流浃背地做着穿刺,身上的衣服都潮了。任何时候都有挑剔的家长,不知道什么原因和护士吵了起来。其他家长看不下去了,他们一边安慰护士不要怕,一边把“惹事的家属”推出了门诊楼,一直赶到大街上。帮忙的家长将那个人的病历狠狠扔在地上,临走时还要鄙视那家长一眼。“真得很感动,那时候的感动代替了委屈,擦把汗继续!”前辈说。

 

三、巡回医疗

1965年1月毛泽东主席做出了“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的指示,同年6月26日又做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于是儿童医院响应号召,分批次组织医、护人员下乡巡回医疗,用现在的话说“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作为医院创始人之一、全国著名的小儿血液科专家彭大恩院长带着医疗队去了昆山的千灯,在那里与农民同吃同住。白天没有病人的时候下地干活,有病人的时候就背起药箱出诊,业余时间给当地的农民宣传科普知识。彭院长在下乡期间是非常受百姓敬重的,她高超的医术和仁心“征服”了当地群众。当地有个小孩子,一直病怏怏的,彭院长看了一眼就诊断“法氏四联症”。在没有高级诊疗仪器的时候,这点是非常神奇的,全凭一身真功夫。那时候,乡下的基建是非常差的,没有像样的桥和路,有的时候为了赶着给孩子看病,得抄小路,经常要靠着岸滩翻过田埂,甚至有一次,为了能早点到患儿家里,彭院长爬着过了一座“独石桥”。参加过巡回医疗的前辈说,因为医疗队由内科、外科、儿科等专家组成,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切磋,取长补短,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