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健委直属三甲儿童专科医院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单位

江苏省高水平医院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

江苏省儿童血液肿瘤中心

院史馆  |  ENGLISH  |  官方微信

儿童健康课堂

儿童健康课堂

常见儿童用药误区

来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发布时期:2016年11月21日

当前,我国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关爱可谓无微不至,而关乎儿童健康与安全的用药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然而家长对儿童用药却有着许多盲点和误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用药安全和疗效。下面我们就给广大家长介绍一些常见的儿童用药错误类型。

一、过份迷信“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挂水”,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当前我国滥用输液的现象非常普遍,有报道称,在我国输液率高达60%~70%,而儿童患者的输液率则更高。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患儿家长的观念问题:认为给孩子口服喂药难度大,而且吃药效果太慢,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另一方面医生考虑到儿童的病情发展较快;体液平衡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也会较多地选择静脉输液,但输液绝不是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在临床上一般只有在这些情况下才会使用静脉输液:严重脱水,不能口服补充液体;严重感染;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需要用的药物只能通过静脉点滴。一般来说,能吃药尽量不打针,能打针尽量不输液。这是因为输液的治疗效果不一定比吃药或打针好,而且输液过多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还会使药物刺激性增大,发生过敏和感染的机会增多。目前已有详尽的研究表明,相比口服、肌肉注射等方法,输液过程更容易对患者造成伤害。

二、把抗生素当做“万能药”

抗生素俗称“消炎药”,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但抗生素在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许多家长对抗生素的作用也不甚了解,把它作为治疗百病的“万能药”,孩子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一发烧、一咳嗽,都要吃些抗生素才安心。事实上,儿童感染疾病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而抗生素主要针对的是细菌感染,对于病毒感染基本是没有作用的。广泛的、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及细菌耐药性变异。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只要是孩子发烧咳嗽就向医生要求挂点抗生素,家长希望孩子尽快好起来的急迫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任何疾病都有其对应的治疗方法,有时候下猛药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选择,并且机体对于某些疾病都会有一个恢复周期,这个时候可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了。

三、频繁使用解热镇痛药

发热俗称“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和某些急性传染病都会导致儿童发热。有些家长只要宝宝一发热开始哭闹,就立即给孩子服用退烧药,这种做法是很不合理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服用退烧药可以暂时降低体温,但通常药效一过体温又恢复升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发热的原因,有时甚至会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如果孩子发烧不超过38.5℃,建议只用物理降温(即用酒精棉擦拭、毛巾冷敷等)。如果是低热(37.5℃~38.5℃),一般不需服用退热药。如果超过38.5℃或孩子有惊厥史,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使用解热镇痛药。给儿童服用解热镇痛药应尽量选择WHO推荐的相对安全的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布洛芬(美林)。一般情况下服用退烧药1小时左右即使孩子体温未出现明显降低也不可短期内重复服用,直至约4小时后方可再次服用。对于新生儿(通常指出生一个月内的婴儿)发热,给予解热镇痛药要特别谨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很差,在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常可使体温突然下降,出现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因此,尽量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此外,有些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等是禁用于新生儿的。 

四、谈激素即色变

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作用,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却有很多的患儿家长不愿意给孩子使用激素,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孩子某些疾病的有序治疗。近年来,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在我国日趋升高,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明确了吸入激素是目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手段。吸入激素属局部用药,按常规剂量正确使用,副作用少,这与口服激素等全身用药是完全不同的。哮喘患者要想使哮喘症状得以比较好的控制,需遵医嘱长期规范地吸入糖皮质激素,不可擅自换药、减药、停药。此外肾病综合征等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案中,都需要使用到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小儿感染性疾病、退烧及预防药物过敏。但是家长若把激素作为退烧药则是很不合理的。糖皮质激素因能抑制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内源性致热原的细胞因子释放,短时间内使体温下降,表面上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是激素会使儿童胃酸分泌增多,引发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引发胃溃疡。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也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导致感染扩散,病情加重。激素的确有抗过敏作用,但不能预防过敏。滥用的结果只会加重病情,导致体内生物代谢紊乱,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等。

五、用法用量偏差

目前我国30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约60种(含中成药),即我国药品中98%以上没有儿童剂型,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儿童用药带来了很大影响。有些家长为了图方便、省钱,随意将成人药减量后给儿童服用;甚至在未经医嘱的情况下擅自给患儿同时服用几种药物,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同时对于某些药物剂型如胶囊原则上不能将之拆开服用,缓释控释片不能掰碎了吃,这样有可能降低药效或者带来其他的危险因素。若是医生所开的药品中既有口服的抗生素类药物又有活菌制剂(如培菲康、米雅等),两类药物需要间隔1小时以上分别服用。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当前儿童安全合理用药面临重大挑战,关注儿童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营造一个儿童安全合理用药的环境也需要患儿家长的密切配合。相信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医生、患儿家长的配合下,我们的孩子能够一步步幸福地成长!